【数据发布与解读】擦亮绿色生态底色 纵深推进黄河战略──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监测报告
发布日期:2024-10-29 14:14:30 浏览量:【数据发布与解读】擦亮绿色生态底色 纵深推进黄河战略──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监测报告
转载自河南统计
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多次深入黄河沿线实地考察,足迹遍布沿黄九省区,三次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持召开座谈会,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。沿黄各省区紧抓国家战略发展机遇,擦亮绿色生态底色,纵深推进黄河战略,2023年黄河流域各城市高质量发展迈上新起点。
黄河全长5464公里,流经青海、四川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山东9个省区。2023年,黄河9省区常住人口4.2亿,占全国29.7%,经济总量为31.6万亿元,占全国25.1%。在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制度》中,黄河干支流流经及受水地级及以上城市有66个,截至2023年,已形成关中平原城市群、中原城市群、山东半岛城市群,培育发展兰西城市群、宁夏沿黄城市群、呼包鄂榆城市群、山西中部城市群,孕育出郑州、西安两大国家中心城市,在此基础上,西安都市圈、郑州都市圈、济南都市圈先后获批为国家级都市圈。
一、城市支撑作用明显,治理水平稳步提升
城市支撑作用显著,经济财政平稳发展。2023年,黄河流域66个城市GDP为19.4万亿元,市辖区为9.9万亿元,占66个城市的51.1%,郑州、济南、西安全市GDP过万亿元。人口汇聚力强。2023年,黄河流域66个城市市辖区常住人口为1.1亿人,较上年增加148万人,占66个城市常住人口的42.5%。财政收支快速增长。2023年,黄河流域66个城市市辖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8599亿元,比上年增长7.3%,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5560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7%,按常住人口计算,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898元,比上年增长10.3%。
黄河流域城市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升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,27个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,25个城市获得提名;66个城市全市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均值为89.5,较上年提高2.6,一半城市超过90.0;66个城市城区消防救援5分钟可达覆盖率平均为85.8%,较上年提高1.2个百分点,20个城市超过90%。
二、创新构筑发展引擎,产研结合量质齐升
黄河流域各城市高度重视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,加大科研投入,大力打造创新平台,推动产学研结合,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。
黄河流域各城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,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,推动经济转型升级。2023年,黄河流域66个城市科学技术支出为671.8亿元,比上年增长22.9%,市辖区为425.2亿元,占比达63.3%;2022年,黄河流域66个城市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人员数为85.7万人,规模以上企业R&D经费支出为2849亿元,分别增长17.1%、11.6%。郑州、新乡“两城一谷”成为全省科创最高峰,“晋创谷·太原”成立省级工作专班,银川市半导体级单晶硅、集成电路大硅片产能占全国近三分之一,打造“算力之都”形成超过3000P的智能算力。
技术研发面向经济主战场,更多科研成果“下书架上货架”。2023年黄河流域66个城市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56552件,比上年增长18.4%。2023年黄河9省区技术合同成交项数21.9万项,技术合同成交额近1.3万亿元,分别比2020年增长27.8%和125.3%,量质齐升。
科技守护黄河安澜。“数字孪生黄河”通过全景建模等智能手段,构建拟真的数字化场景,支撑黄河治理科学决策。“数字孪生黄河”建设入选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十大样板名单;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互相支撑助力科学调度水资源,促进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;“智能石头”实时监控坝石、坝体,“天空地一体化”监测网络,九曲黄河入海流,千般变化一屏收。
三、城乡携手共进步,协同发展绘新篇
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的发展,治理不断精细化系统化,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愈发凸显。
黄河流域以区域中心城市为引领,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要发展载体,各城市间联通性加强,生产要素在城市间流转更加顺畅。2023年沿黄铁路局推动近30条铁路专用线建设竣工投产,济南、郑州、西安、兰州、西宁间“一字型”东西大通道打通,黄河流域城市间快运班列达到52条,依托铁海联运,沿黄内陆城市货物运输和进出口效率大大提高,部分线路物流成本降低30%以上。
城镇化快速发展,城乡相对差距逐步减小。2023年,黄河流域66个城市城镇化率为62.8%,比上年提高1.1个百分点,66个城市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均较上年有所缩小,最大比值由2022年的3.13降至2023年的3.08。
二三产业占比提升,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。2023年,66个城市市辖区工业增加值为2.9万亿元,占市辖区GDP的29.5%,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.7万亿元,占市辖区GDP的57.7%,较上年提高0.8个百分点;66个城市市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.2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8.0%,相当于市辖区GDP的42.1%,较上年提高1.3个百分点,48个城市市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其GDP增速,占比提升。
四、加强生态修复,推动绿色发展
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是黄河流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,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改造提升传统动能,优化产业布局,夯实绿色发展基础,推进生态保护修复,完善治理体系。
黄河流域各城市积极采取各项举措推进节水降碳减污。2023年,黄河流域66个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74.3%,9个城市达90%以上;各城市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,因地制宜制定“一口一策”进行分类整治,2022年和2023年,黄河干流水质持续保持Ⅱ类,并实现稳中向好。截至2023年,黄河流域有20个城市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,24个城市被纳入“十四五”时期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名单。
沿黄各城市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提档升级,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,绿色生产力发展迈出坚实步伐。山西作为产煤大省,因地制宜推广煤炭绿色开采技术,有序布局大容量、高参数、低能耗煤电机组,截至2024年4月,累计建成118座智能化煤矿,布局30座绿色开采试点煤矿,先进产能占比81%,2023年氢能产业链累计营收502.5亿元,同比增长32.2%,吕梁在《2024氢能产业活力报告》中位列第5。
黄河中上游依托太阳能、风能、水能等资源禀赋,大力开发“绿色电能”,截至2023年,青海清洁能源装机5107.9万千瓦,占总装机的93%,“世界绿色硅都”包头光伏产业产值超千亿元,白银在建新能源项目全部并网后,2025年新能源装机将突破900万千瓦,追风逐日,向“绿”而行,清洁能源正成为推动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五、进出口额稳定增长,多种方式促进开放
黄河流域各省区全面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构建全域交通互联、水陆空三位一体的运输体系,推动构建陆海联动、东西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。
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,多维度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。沿黄9省区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2.6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.8万亿元,66个城市市辖区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300家,比上年增长超过10%,8个城市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。完善黄河流域“9+1”城市陆海联动高质量发展合作机制,牵头开展“陆海联动、海铁直运”,打造沿黄“经济出海口”。2023年,黄河流域9省区共开行中欧班列8785列,其中西安、郑州超千列,均为全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;多个城市着力推动“一带一路”节点建设,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,“空中丝绸之路”在浩瀚的天空中构架起合作桥梁。2023年,西安市进出口3597.6亿元,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长180.3%,兰州第30届兰洽会签约金额超6000亿元,对外开放窗口作用不断放大,河南推进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和郑州、洛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,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从2014年不足1亿元跃升至2022年2209.2亿元。
六、收入增长带动消费,财政支持保障民生
黄河流域各城市以人为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,提升城市温度,利用现代化技术推进城市治理。
可支配收入的增长,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直接的方式,是激发消费潜力的战略基点。2023年,66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增长,均突破3万元,60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、63个城市市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增长。
财政支出在民生领域的倾斜、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给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实惠,兜底保障工作更加有力。2023年,66个城市市辖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1497亿元,教育支出为2439亿元,卫生健康支出为2036亿元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分别为9.6%,15.7%,13.1%。2023年,66个城市市辖区共有医院4236个,同比增长6.2%,按常住人口计算,每万人拥有医护人员数95.4人;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本年度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,城镇老旧小区开工改造惠及户数累计近700万户;9省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92.5万人,同比减少7.7万人。
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支撑社会资源共享体系逐步健全,各地政务服务搬上网络、云端,让数据多跑路,让居民少跑腿。2023年,郑州“郑好办”办件量达238.5万件,事项查询2250万次;陕西“秦务员”上线省级899项、地市5888项政务办事;有事不出门,宅家“青松办”高效优质满足青海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。
来源:[地调队]城市发展调查室